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集成电路实验教学中心始建于2006年,是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力建设和拓展电子信息类学科,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始招生的背景下建立的。2006年~2015年,集成电路实验教学中心主要以满足微电子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为目的,学校共斥资1000多万,建设成了微电子材料实验室、微电子器件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实验室、微系统封装与测试实验室、电子微系统实验室等的实验体系平台,满足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在集成电路方面的教学需要。
一、教学与人才培养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三个本科专业以及两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两个类别领域的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支撑。践行创新的行业特色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开展一系列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造就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未来工程技术精英。
示范中心在教学方面,承担通信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微电子专业及通信工程专业实验以及相关课程,包括有《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器件原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验证技术》、《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集成电路综合设计项目》、《数字集成电路综合设计项目》、《嵌入式系统设计》和《FPGA/DSP技术》等。在科研方面,示范中心助力微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验证、SOC嵌入式微系统与微波射频模块等方向的发展,并取得卓越的成果,其中发表相关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成都市科技计划、军工委和其他横向等多项目。
以示范中心为平台,承办了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等多级别的学科竞赛活动。在此活动中,我院师生积极参加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由示范中心教师指导或依托示范中心资源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根据示范中心建设的有关要求,本实验教学中心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整体改革与创新,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积极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优化实验教学队伍,更新实验教学理念,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效应。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本年度示范中心固定人员28人,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人数28人,其中正高级10人,副高级7人,中级11人,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实验中心师资队伍中年龄50岁以上8人,35-50岁15人,35岁以下5人,队伍年龄结构分布合理,有利于实验中心的长期发展,是一支具有较强实力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本年度示范中心在队伍建设方面的举措有: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本年度示范中心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通过实验老师之间的交流及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探讨,提高了实验指导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此外,示范中心组织实验教师到高水平院校(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的教学实验室参观,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措施,了解其它院校的实验发展状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拓宽人才建设的思路。这些队伍建设的措施,给实验教学增添了许多新的实验内容,提高了教师的实验教学技能,达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目的。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成果
中心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对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积极开展CDIO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大力服务于一流专业建设。在中心的支撑下,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首批卓越计划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四川省卓越计划专业和四川省一流专业。中心为国家共培养了3000余名集成电路高素质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就业领域覆盖了电子材料、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应用等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各个领域。
集成电路实验教学中心积极与产业对接,注重进行科教融合和产学合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体系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依托本中心,学校建成了四川省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工程实践中心、集成计算与芯片安全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等3个省级中心。中心具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或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奖项教师8人次,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6项。中心近三年主持省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3项,其中2021年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改革成果奖3项。
表1 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
项目编号 |
申报单位 |
项目名称 |
项目级别 |
项目负责人 |
项目组主要成员 |
JG2021-986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面向紧缺人才培养的集成电路“产-教-学协 同”特色课程体系研究与构建 |
省级重点 |
马文英 |
陈功、凌味未、杨燕、姜丹丹、陶健、贺厢霖、陈琳 |
JG2021-1007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知识产权强国战略背景下高校工科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模式研究与实践 |
省级一般项目 |
王海时 |
彭靖涵、谭菲菲、赵斌、郭本青、张斌、王天宝、李英祥 |
JG2021-1008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新工科背景下以培养集成电路专业人才为导向的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深度融合模式探索 |
省级一般项目 |
石跃 |
凌味未、陈功、张洪波 |
表2 2021年度产学研合作项目
申报单位 |
项目负责 |
申报项目类型 |
项目名称 |
企业 |
申报年度 |
立项文件名 |
通信工程学院 |
石跃 |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
新工科背景下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体系建设 |
山东芯动能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
2021 |
2021年第一批产学研合作 |
通信工程学院 |
张洪波 |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 |
通信电子线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 |
武汉易思达科技有限公司 |
2021 |
2021年第一批产学研合作 |
通信工程学院 |
马文英 |
新工科建设项目 |
面向新工科应用的基础电路专业建设 |
成都芯源系统有限公司 |
2021 |
2021年第一批产学研合作 |
通信工程学院 |
凌味未 |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
基于国产EDA工具的FPGA课程实验改革 |
深圳市紫光同创电子有限公司 |
2021 |
2021年第一批产学研合作 |
中心借鉴CDIO理念,大力开展工程教育改革,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全面推行“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教学模式,通过组建学生团队,辅以企业真实项目,建立了导师引导、项目驱动、团队学习、导生督促的学生培养机制。毕业生长期在华为、海思、中兴、中芯国际、德州仪器、国家半导体、艾为等国内外知名集成电路行业企业工作,为业界培养出了一批青年中高层科技管理人才。
中心形成了结构合理、精干实效、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目前,集成电路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师资队伍4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9人;专职教师中27人具有博士学位,17人有海外工作或学习经历,半数以上成员具有丰富的集成电路相关的企业工程经验,特别是较强的模拟和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经验。中心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大量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横向委托项目。其中,2021年签订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7项、市厅级6项,科研经费到账金额约1520万。近三年来,中心教师在核心及以上级别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1篇,其中SCI/EI收录34篇;获得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 。
同时,中心注重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以此促进实验教学质量,主要包括: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成实验教学项目7项;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成实验教学设备12种;科研项目成果引入学生毕业设计86个;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成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8项;学生总计96人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并由教师指导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20项。
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心是学校科技竞赛活动的主要实践平台,结合大学生科技竞赛营造校园科技文化的浓郁氛围,推动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培育团队精神。中心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重大学科竞赛为重点,常年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外科技竞赛。2021年,中心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省级以上获奖7项,获奖数量和质量排全国普通省属高校第一。
表3. 2021年学生竞赛项目
集成电路实验教学中心立足于服务四川,覆盖全国的育人培才教育理念。所培养的学生因其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能力强、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而备受业界青睐。据《成都市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调研数据库》显示,2021年成都市集成电路企业校招应届毕业生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毕业学生占比14.17%,仅次于电子科技大学,高居第二位。领先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985、211高校,实实在在的为四川省的集成电路产业添砖加瓦。
以示范中心为平台,承办了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等多级别的学科竞赛活动。在此活动中,我院师生积极参加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由示范中心教师指导或依托示范中心资源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表4 示范中心支持的创新创业活动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本年度进一步完善了示范中心仪器的对外开放网上服务网络,提供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中心师生可网上查询和下载实验课程网络资源,及网上预约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和创新研究。示范中心建设有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实现实验教学的科学管理,学生能够全面自主选择实验地点、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同时还可实现自主实验预习、报告提交、实验考试安排、实验成绩统计等,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实验仪器、设备、耗材网络预约和管理,完全实现网络监控,真实、准确地提供实验室数据统计报表。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本年度进一步完善了示范中心仪器的对外开放网上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建设工作。此外,示范中心对实验教师和学生开展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总培训达5300余人次,做到了安全教学零事故。
五、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以及兄弟院校实验中心的建设成果,我们的实验教学运行经费投入制度不健全,实验教学教材尚未出版,这些是需要我们今后努力改进的方面。
六、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所在学校十分重视国家、省、校级实验中心的建设,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定期到集成电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视察,指导工作,每年春秋季两学期督导检查实验室、实习场所及其设施设备配置是否符合教学需要,运行维护是否符合国家规范。同时在政策扶持、经费投入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七、下一年发展思路
针对示范中心的建设目标任务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年度发展思路。实验教学教材出版方面,已将示范中心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实验讲义整理成册,正在与出版社协商出版事宜。实验室改造方面,计划建设安全宣传栏、成果展示栏、旧仪器展示窗。经费投入制度化方面,正在与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处商讨相关事宜。